《白話字文獻e5文明觀》

| | | 轉寄

第二章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、平面媒體、活字印刷術(二)

二、白話字ê選擇
延續歐洲宗教改革以後所興起ê「新教」ê主張,後來tng當西方國家對外擴展勢力ê時chūn,in ê傳教士mā會對外宣傳基督教義,若來到新ê所在傳教,in tō會將聖經翻譯作在地ê語言,加強本地人對聖經ê認bat。若是當地無書寫傳統ê,in tō用羅馬字替當地語言創造一套書寫系統,若是當地已經有書寫系統,m̄-koh siûⁿ困難、siûⁿ歹學ê時chūn,傳教士mā會用羅馬字替當地語言koh創造一套書寫系統。 Chit khoán情形mā tī十七kap十九世紀ê時chūn發生tī台灣。十七世紀,荷蘭人治理台灣,荷蘭ê改革宗教會mā屬於新教ê系統,主張以「聖經」作為宗教教育ê基本教材,亦主張用當地ê語言來宣教。當時ê原住民(平埔族)因為無傳統ê書寫文字,所以荷蘭傳教士引進西式ê字母書寫系統,透過「羅馬字」將當地ê語言文字化,來印刷傳教ê小冊kap聖經,koh編寫當地語言ê文法、字典,將基督教經典翻譯作原住民語言。 Tī新教ê傳統ni̍h,學校教育強調以本地母語來訓練讀寫能力,所以荷蘭人透過正式ê宗教教育,hō͘學生學著用羅馬字母來讀寫in口語ê文字能力。 Tī荷蘭人離開台灣以後,一直到十九世紀初,「Siraya」平埔族猶原繼續使用羅馬字來書寫kap漢人進行土地買賣ê契約文件,亦tō是「新港文書」,koh號作「番仔契」(hoan-á-khè)。

清國時期,tòe著十九世紀歐美傳教活動ê潮流,英國長老教會ê海外傳教活動tāi先ùi中國ê廈門、汕頭,koh來擴展來到台灣。第一任ê宣教師「馬雅各」醫生(Dr. James Laidlaw Maxwell) tī 1865年(清同治四年)5月28日來到台灣,成做英國長老教會tī台灣設教ê開始。基督教tī台灣宣教經過kúi年後,宣教師認為beh增加信徒ê教育kap本地傳道者ê養成,信徒應該時常閱讀聖經。另外,將聖經翻譯做台灣ê語言是chiâⁿ重要ê khang-khòe,mā是新教一貫ê精神。M̄-koh,當時ê台灣人bat漢字ê比例真kē,社會上大部分ê人lóng是文盲。馬醫生認為漢字m̄-nā歹學,而且台灣話mā真歹用漢字來表達,聖經ê翻譯只有透過母語chiah ē-tàng進入內心。 另外,tī馬醫生透過醫療來傳道ê過程中,因為時常kap 「Siraya」平埔族ê部落chih接,發覺著荷蘭拼音ê羅馬字流傳tī「Siraya」平埔族中有150冬hiah久,引起伊ê興趣kap靈感。 因為這兩ê原因,馬醫生決定採用羅馬拼音ê台灣話,亦tō是「白話字」(Pe̍h-ōe-jī)來推動信徒教育。Tī這種背景之下,馬醫生kap馬醫生娘開始積極推行羅馬拼音ê白話字訓練,馬醫生娘mā開始教白話字。1870年,醫生娘來到「木柵」(今高雄縣內門鄉)傳福音,另外mā開設白話字班,有時一日教課六點鍾,kúi禮拜之後,當地少年ê婦女kap孩童已經ē-hiáu吟唱2、30首ê聖詩ah, ùi chia ē-thang證明白話字ê簡單好學,早時ê推行亦已經達成真好ê效果。另外,回國以後ê馬雅各醫生mā開始聖經翻譯ê工作,伊tī 1873年10月初1,完成頭一本台灣話新約聖經「Lán ê kiù-chú Iâ-so͘ Ki-tok ê sin-iok」(咱ê救主耶穌基督ê新約)。 Ùi以上ê分析來看,馬雅各醫生ē-sái講是第一ê推行羅馬字拼音白話字運動ê人,後來tī 1872年來台灣ê巴克禮牧師,m̄-nā接續白話字推展ê khang-khòe,更加大力推動、鼓舞,對白話字運動ê推sak作出chiâⁿ大ê貢獻。總是,教會選擇以白話字作為推動信徒教育ê想法,有需要大量ê印刷品來得著普及,m̄-koh,因為hit chūn台灣教會所使用ê出版品一向lóng óa靠廈門教區提供,iáu bōe建立家己ê出版機構, koh加上當時所有ê聖經kap其他文字刊物lóng是用漢字來印刷ê, 無符合台灣教會推展白話字ê需求,tī chit款情形之下,確實有需要家己ê一套印刷設備,chit項需求mā tī馬雅各醫生tńg去英國以後得著實現。

三、活字印刷機傳入台灣
Tī 1880年5月初4,馬雅各醫生為著台灣ê文字事工捐贈一台印刷機,包括排字架kap鉛字等共十一箱hō͘台灣教會。這是台灣第一台活字印刷機ê引進,目的是beh「備辦方言羅馬字印刷品之用」。 1881年6月,chit台印刷機kap分裝作11箱ê印刷機器經過安平運送到台南。台南教士會議定將新到ê印刷機khǹg tī府城亭仔腳禮堂ê後壁。 Chit個全台灣第一台ê新式印刷機,初期並無人ē-hiáu使用。這致使巴克禮牧師tī 1881年9月第一kái回國休假ê時chūn,特別到蘇格蘭「格拉斯哥」出版公司「Aird&Coghill」ê印刷廠去學習khioh字、排版方法kap印刷技術。Hit間印刷公司ê頭家對巴牧師ê精神表示欽佩,koh特別指派一位技師kā伊指導。1884年正月巴牧師tǹg來台灣,看見十一箱ê印刷設備iáu bōe拆封、安裝起來,tō利用新樓北pêng ê一間房間當作機房,親手kā hit台印刷機裝配hó-sè。後來英國教會koh送來一筆奉獻,伊chiah tī新樓頭前門附近起一間新ê印刷廠。 1884年5月24號,這套印刷設備正式開工,開始印刷ê工作,開展了「台灣現代化印刷術ê第一頁」。 巴克禮牧師kā這間印刷廠號名作「聚珍堂」(Chū-tin-tông),俗稱「新樓冊房」(Sin-lâu chheh-pâng)。「聚珍堂」ê第一位印刷工人名叫「蘇沙」,伊是「大樹腳」人(今高雄縣大樹鄉人),kan-nā利用三日三暝ê時間,tō o̍h ē-hiáu白話字,後來巴牧師koh派伊去中國汕頭學習一個月ê印刷技術,chiah koh tńg來聚珍堂工作。

因為這台活字印刷機ê傳入,影響著台灣以後真chē白話字印刷品ê產生,以及台灣第一份報紙ê出現。教會初期確認以白話字作為宣教ê文字選擇,引發馬雅各醫生寄來這套印刷機,後來教會tī 1880年代,正式決定tī各級學校教白話字,koh要求傳教士kap教師lóng ài學習, 引發教會全面採用白話字ê動機mā kap馬醫生寄來這套印刷機有真密切ê關係。 Ē-sái講,白話字ê文字選擇kap印刷機ê出現有互相引chhōa ê關係,m̄-nā造chiâⁿ「聚珍堂」kap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ê出現,mā帶動教會內部全面白話字運動ê開始。馬雅各醫生引進第一台活字印刷機kap巴克禮牧師親身學習印刷技術,開設印刷廠,tī台灣歷史上lóng有先驅性ê意義。Tī十九世紀活字印刷機傳入台灣chìn前,台灣ê印刷品大部分是tòe著殖民政府ê引進來傳入。十七世紀,荷蘭時代ê宗教書籍kap教學基本教材,像講「教義問答書」、課本、字典,lóng是傳教士tī台灣編寫好勢,送tńg荷蘭印製ê。後來傳教士因為教育ê大量需求,為著脫離口頭教育ê無穩定性,以及增加本地語言ê宗教教育內容, bat有向荷蘭母國爭取印刷機,khǹg tī安平ê要求kap構想,m̄-koh當時受著荷蘭kap巴達維雅城ê反對。Tī荷蘭統治38年(1624-1662)ê歷史中,印刷機 m̄-bat送入台灣。後來ê鄭成功時代到清國時期,主要ê出版品是善書、經冊,以及治台輿圖、童蒙讀本kap科考範文等種類, chiah ê出版品是用木刻雕版ê方式來產生。Tāi先ùi中國引進佛典、善書,刻書ê工匠照chiah ê版本tī木板翻刻,然後chiah kā書版塗墨,印刷tī紙面。 Tī民間文書方面,台灣民間ê「歌仔冊」tī清國末年是ùi中國廈門進口ê,chiah ê歌仔冊大部分是tī當時中國印刷中心ê上海ê冊局來印製。一直ài到日本大正年間,台北chiah開始以鉛字活版大量來發行台灣版ê歌仔冊。 Ùi chia ē-tàng知iáⁿ,十九世紀台灣第一台活字印刷機ê傳入,ē-sái講hian開了台灣歷史上現代印刷技術ê新頁,「聚珍堂」亦成做「台灣新式印刷業的濫觴」。 透過「聚珍堂」所大量印刷ê刊物、冊本,除了有聖經、聖詩、宗教書刊以外,一般書刊亦有發行,非宗教性ê刊物mā相當普及。 透過印刷機大量發行ê文字m̄-nā成做改變ê媒介,kâng時chūn mā有社會啟蒙ê功能。比較西方近代印刷術ê發展對歐洲文明ê影響,相對來講,台灣第一台活字印刷機ê引進,mā為十九世紀以後ê台灣帶來改變,ē-sái講tī台灣ê物質kap精神文明ê歷史上,lóng扮演了真重要ê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