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

| | | 轉寄

2.3.1 台語文字化簡史

2.3.1 台語文字化簡史

2.3.1.1 日本時代ê文字主張 :「羅馬字」kap「漢字」

台灣自明清時代延續到日據時代早期ê書面語,一直是沿襲中國古漢文(文言文)ê形式,日常ê口語kap書面語「言文無一致」ê情況相當嚴重。Siōng早意識tio̍h台灣ê「言文無一致」,想beh改造台灣話文做文化啟蒙工具ê人是蔡培火,伊tī 1914年to̍h bat向「同化會」提出普及羅馬字 ê建議,但無受tio̍h接納。引起多數知識分子注目ê是tī 1919年中國ê胡適等人所提倡ê「白話文運動」,chit-ê運動tī台灣文學界馬上受tio̍h熱烈ê響應,形成「台灣新文學運動」。Tī-leh phah倒文言文舊文學ê呼聲中,台灣作家探討「什麼chiah是台灣ê白話文」ê時,chiah hiông-hiông發覺台灣ê「語言」kap「文字」kap中國並無kāng款,tùi án-ne展開一場論爭,最後形成1930年代強調以台灣話描寫台灣事物ê「台灣鄉土文學運動」,koh稱做「台灣話文運動」。Tī chit-ê運動相連續ê討論當中,實際上是包含「內容」(鄉土文學)kap「語言文字」(台灣話文)兩個層面。

Tùi chia咱 thang知:1920~30年代tī文壇上ê討論,主要是tùi新舊文學論爭開始,隨後chiah進入台語文字化ê探討。關於台語文字形式的主張,主要有1920年代蔡培火提倡ê「羅馬字」kap 1930年代黃石輝、郭秋生等人提倡ê「漢字」。

(1) 羅馬字
早tī十九世紀末基督教傳入台灣ê時,長老教會to̍h提倡「白話字」教育。利用18個羅馬字母組成ê音素符號(見附錄一)就會tàng拼寫所有ê音節,簡單、好學,koh 會tàng表達日常口語,相對於漢字漢文ê複雜oh bat,「白話字」的確tī學習效率kap生活應用上超越傳統漢字ê讀寫訓練。1885年台灣siōng早ê報紙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創刊,to̍h是用白話字做書寫文字,可見白話字當年tī台灣教會內已經是行之有年,chiah 會tàng成做共同刊物ê表達媒介。長老教會也用白話字翻譯《聖經》、《聖詩》、編寫字典、教材、註解漢文……等。透過白話字教育kap《台灣府城教會報》ê輔助,白話字成做台灣基督徒社群內部共通ê文字,長老教會也藉此塑造出一個自成體系ê白話字社會(張妙娟,1990)。

蔡培火tī 1914年向「同化會」提出普及羅馬字ê建議無受接納了後,1921年「台灣文化協會」成立,伊再次提議普及羅馬字,iáu是無成功。到1923年chiah通過議決做該會ê新設目標。

蔡培火tī 1925年出版《Cha̍p-Hāng Koán-Kiàn(十項管見)》一書,其中ê第二項「新台灣kap羅馬字」to̍h是大力鼓吹羅馬字ê好處。伊認為台灣社會beh進步,必須ài普及知識。M̄-koh台灣人受教育ê比例siuⁿ少,最主要ê原因是漢文(指「文言文」)siuⁿ困難,必須用真長ê時間來學習,而且漢文書面語實際上koh kap台語口語有真大ê距離。羅馬字好學、好用,tú 會tàng解決台灣ê「知識大饑荒」,提升台灣人ê文化水準。伊koh tī《台灣民報》發表真chē篇文章提倡羅馬字,並且編課本授課。雖然真chē擺遭受日本政府ê禁止,伊iáu極力奔走,據理抗爭。

蔡培火ê大力提倡雖然得tio̍h一kóa人ê支持,親像張洪南(1923)(註21)、葉榮鐘(1929)等,m̄-koh反對ê人koh-khah chē。當時ê知識分子iáu有強烈ê漢文化意識,無願意接受羅馬字。加上日本政府用「恐驚會影響tio̍h日語ê普及,有礙教育方針」做理由禁止, tī內外交困ê情況下,不得已soah來停頓loh。

(2) 漢字
1930年黃石輝tī《伍人報》頂面發表〈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〉,主張用台灣話來描寫台灣事物,正式展開「台灣話文運動」。關於文字ê問題,黃石輝tī〈再談鄉土文學(註21)〉一文中,主張用漢字來寫台灣話,無字thang用ê時,採用代字抑是新字。

郭秋生mā主張用漢字來建設台灣話文。伊tī 1931年發表〈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 〉提出對文字ê看法:
「記號台灣語ê文字,到底tio̍h用toh一種leh?……台灣既然有固有ê漢字,……但是怎樣無氣息,mā iáu是漢民族性ê定型,mā iáu是漢民族言語ê記號,所以理論上會tàng用簡便易寫ê拼音文字替代oh解難寫ê漢字,但實際上這恐驚m̄是容易ê工作,所以我beh主張台灣人bē使得放棄固有文字ê漢字。……」

黃、郭二人tī文字上採用「漢字」ê主張,得tio̍h大多數文人ê支持,如:黃純青、林鳳岐、莊垂性……等人,雖然in tī用字ê看法頂面有無一致ê所在。有關台語ê語料整理,mā用漢字記錄khah chē,如:連橫ê《台灣語典》、《雅言》等。

受tio̍h chit-ê運動ê影響,mā有一kóa台文作家出現(如:賴和),m̄-koh當時台灣受日本政權ê統治,作家對語文ê選擇有現實上ê困境。1937年皇民化運動開始,全面禁止漢文,「台灣話文運動」mā被迫停止。葉石濤(1987)認為雖然日本時代ê作品大部分bē-tàng用台灣話文做表現ê工具,m̄-koh in tī內容上確實有反映台灣tī殖民統治下ê悲慘現實,為「鄉土文學」ê初期構想完成歷史上ê使命。陳恆嘉則認為:

「蔡氏ê白話字本來有可能同時解決台灣『語』『文』ê雙重ê困境,可惜,文人ê漢字情結phah siuⁿ死,包括當時進步ê新知識分子,當面對廢用漢字、改用羅馬字來普及教育、啟蒙人民、著述寫作ê時,伊也隨就變成做『保守派』lah(郭秋生就反對),…… 白話字運動ê失敗,蔡氏成做『先烈』,是『時也』『命也』ê問題,同時,mā是台灣以及台灣作家ê宿命lah!」(陳恆嘉,1996:452)

註21: 見楊允言(1993)〈台語文字化兮過去佮現在〉。
註22: 發表tī《台灣新聞》1931年7月24日。
註23: 原本tī《台灣新聞》1931年7月起連載33期。本段文字是引錄自呂興昌(1999)主編ê《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》55-56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