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 |
| | | 轉寄 |
4.2 詞彙的比較
就現代人ê台語語感來讀《巴克禮譯本》,隨時會tàng感受tio̍h語言ê差異,尤其tī詞彙方面koh-khah明顯。咱知影現在離巴克禮翻譯ê年代已經有將近一百年ê時間,「語言」本身是會跟tòe時代來變化--ê,特別是屬tī海洋性文化ê台灣話,除了kap本島ê原住民語、客語接觸以外,koh歷經日本政府kap國民政府ê「國語」政策,chiah-ê因素無時無刻teh影響台灣話。現代科技時代大眾傳播ê大量增加,koh-khah加速語言ê變遷,一寡使用頻率khah少ê詞彙自然to̍h會tùi口語中消失。M̄-koh書面語《聖經》卻為咱保存tio̍h早期ê語料,chiah-ê《巴克禮譯本》中所使用ê詞彙便透過牧師ê講道、《聖經》、《聖詩》ê使用等,直接影響教會人士ê日常用語甚至文學作品(李勤岸,2000;楊允言,2003),這是一個非常趣味ê現象。
以下咱就用新約「馬太福音」做例,將三種譯本ê詞彙整理出來,進行表格化ê比較並討論。
4.2.1 《巴克禮譯本》的詞彙特色
4.2.1.1 保留「早期台廈共同語」
李勤岸(2000)bat tī伊ê論文中比較現今廈門話kap台灣話ê差異,並將1920年代台文小說中ê廈門話借詞chhōe出來。所用ê語料是鄭溪泮kap賴仁聲兩位牧師用台語羅馬字寫ê台語小說,伊將凡若kap現代台語語感無仝而且bat出現tī《巴克禮譯本》內面ê詞彙,lóng當做廈門話借詞來處理。雖然李tī判斷ê過程中有查考六本詞典(註58),m̄-koh除了1873年Douglas ê廈英大詞典是屬tī日據時代前就已經發行ê廈門話詞典以外,其他ê幾本無論是台語詞典抑是廈門話詞典,lóng是日據時代以後chiah出版ê詞典,離小說創作ê時代背景已經真遠,是m̄是會tàng忠實來反映出1920年代ê語言實況,實在真難保證。李tī欠缺kap其他kāng時代ê台語語料做比較ê情況下判定chiah-ê詞彙是廈門話借詞,顯然有一寡武斷。Chiah-ê被判定做廈門話借詞者,mā有可能是早期bat存在過ê台語詞彙,因為時代ê變遷所造成ê語言變化抑是消失。另外,tī《巴克禮譯本》裡m̄ bat出現ê詞「艱苦心」,李根據台語語言學者ê語感kap直覺將伊判定是本土台灣話,m̄-koh chit-ê詞tī《廈門方言詞典》(1993)中mā chhōe會tio̍h(註59),顛倒是其他幾本台語詞典無收錄。所以阮感覺chit種判斷標準無啥可靠,因為詞典有收錄該詞彙抑無對李所判定ê結果影響真大,但任何一部詞典lóng有伊收錄範圍tī時間、空間的限制tī-teh,咱無應該忽略。
雖然咱知影《巴克禮譯本》確實是一本廈門話譯本,m̄-koh tī七、八十年前台灣話kap廈門話tī詞彙上ê差異並無像現在ê差異hiah-ni̍h大,王育德(1993:81)tī《台灣話講座》第九講(註60)中提起伊bat就兩百個基本詞彙來調查,發現台灣話kap廈門話kan-taⁿ兩個詞無仝:「河川」ê台灣話是「khoe (溪)」,廈門話是「hô; (河)」;「誰」的台灣話是「sia2N-lâng(啥人)」,廈門話是「sī-chūi(是誰)」。m̄-koh tī《廈門方言詞典》(1993)裡 「溪」的解說如下:“「溪」:河。廈門通常kā河叫做溪,細條河叫做溪仔,大條河叫做江。”另外,黃丁華(1963)指出閩南方言裡一般來問人的疑問代詞是「是誰(sī-chūi)」(註61),m̄-koh廈門話通常用「siâng」,是「sia2N-lâng(啥人)」的合音,口語裡可分可合(註62)。可見事實上就王育德當年所調查ê兩百個基本詞彙來講,台灣話kap廈門話並無差異。
註58:這六部辭典分別是:陳修(1991)《台灣話大詞典》、王育德(1957)《台灣語常用語彙》、周長楫(1993)《廈門方言詞典》、廈門大學(1981)《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》、Embree, Bernard L.M. 1973. A dictionary of Southern Min. 、Douglas, Carstairs 1873. Chinese-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.
註59:《廈門方言詞典》頁224「艱苦心」:心裡憂愁,痛苦。
註60:《台灣話講座》共24講,原作年代tùi 1960年4月到1964年1月。
註61:tī王育德kap黃丁華ê記錄中,「是誰」記音是「sī-chūi」,m̄-koh tī《廈門音新字典》kap《巴克禮譯本》中記音做「chī-chūi」,《廈門方言詞典》說明「chī-chūi」是tùi「sī-chūi」音變來--ê。
註62:黃丁華(1963)原文用國際音標標音,本文為tio̍h方便比較kā改做白話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