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 |
| | | 轉寄 |
3.3 實況化ê聖經翻譯理論
譯本所根據ê翻譯原則kap方法無仝,譯本呈現出來ê風格也會有所差異,就《聖經》譯本來講,會tàng歸納出三種翻譯法:「直譯法」(literal translation)、「動態對等法」或「功能對等法」(dynamic equivalent or functional equivalence)、「意譯法」或「自由譯法」(paraphrase translation or free translation)。其中「意譯法」注重tī翻譯出信息ê主要思想khah bē重視原文ê形式、內容,對tī《聖經》來講是khah少用ê一種譯法(註33),tī-chia咱無beh討論。
「直譯法」講求「形式對應(formal correspondence)」,強調忠於原文,所以翻譯《聖經》ê人,特別注意《聖經》ê文字、語法kap形式,包括:(1)Kāng一個用語保持前後一致;(2)以名詞譯名詞、動詞譯動詞, 依此類推;(3)保留原來ê話句kap片語;(4)保留原來ê形式,譬如講:標點、分段、詩行ê排列等。這mā是教會傳統採用ê譯經法。M̄-koh為tio̍h達到對原文ê忠實,不免會時常受原文語法ê拘束,加上文化歷史無仝,表達方式互異,時代背景有別……等,lóng致到「直譯法」所譯出ê信息khah oh理解而且文句khah bē通順。
近40年來,tī聯合聖經公會主持ê譯經工作lóng採用一套相當一致ê翻譯原則,to̍h是Dr. Eugene A. Nida(註34)所提出ê「動態對等」或「功能對等」(註35),是強調信息效果對等ê翻譯。目的是beh hō͘現今ê讀者tùi譯文所理解抑是感受--ê,kap原作者對伊ê讀者所beh傳達--ê相符合(Nida, 1964)。也就是所謂「信息ê複製」(reproducing the message)。所以翻譯必須著重tī整句抑是整段ê意義,根據頂下文語境(contextual consistency)來翻譯,不固執tī字義上ê一貫性。並且Nida iáu進一步強調,譯文kan-taⁿ hō͘接受者理解是無夠--ê,iáu必須會tàng hō͘ hiah-ê人「以行動作出回應」,因為《聖經》m̄-nā是客觀teh描述歷史,koh-khah重要--ê是伊提出為人處世所應該遵循ê準則(Nida & Taber, 1969)。伊對翻譯ê看法是:
“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,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.”(Nida & Taber, 1969)
尋求ê是意義kap體裁上「siōng切近ê自然對等」(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)。「siōng切近」是指siōng接近原文所beh傳達ê信息,為tio̍h達到chit個目標,翻譯者必須tī翻譯ê過程中做某一寡文法kap用詞上ê調整,kā原文所隱含ê意思明示出來。「自然」就是beh chhōe求譯文所表達--ê是siōng自然ê表達法,除了指語言以外,mā指tī文化上、思想習慣上bē hō͘讀者聽起來感覺是怪異生硬ê「外國腔」。而且為tio̍h beh hō͘讀者接受tio̍h「對等」ê信息,翻譯者有時ài做某一寡文化上ê調整,尤其是原文使用成語抑是比喻、象徵性措詞ê時陣,因為chit類用詞通常有伊文化ê特殊性(culture specific),是文化特有ê產物。直譯ê結果往往會引起讀者ê誤解,抑是bē了解,甚至是零意義(註36)。所以,翻譯chiah-ê kap文化有特殊關係ê語句ê時,tio̍h ài做某種程度ê文化改編(cultual adaptation),主要是使用功能對等ê語句,hō͘現代ê讀者會tàng真清楚而且正確來了解真正ê意思是什麼(註37)(駱維仁,2001)。
本研究tī 4.4節「信息傳達風格」中,會以三種譯本ê經文來比較無kāng翻譯原則所呈現ê差異點,透過實例ê對照,相信koh-khah 會tàng呈現出「功能對等」tī《聖經》翻譯實況化ê努力。
註33:例如:英譯本The Living Bible(1971) 以及 The Message(1993)。
註34: Dr.Nida 是當代siōng負盛名ê聖經學者kap語言學者,數十年來tī伊指導下譯成ê各種語言《聖經》譯本,約有250種(許牧世,1983:191)。
註35:Nida tī 60、70年代提出有名ê「動態對等」(dynamic equivalence,或譯「靈活對等」),注重讀者對信息內容ê反應,將意義看做首要,形式看做次要。到80年代,他小khóa做修正,提出內容kap形式兼顧ê「功能對等」(functional equivalence)。
註36:譬如:彼得前書一章13節有一句成語:“gird up the loins of your mind...”(RSV),《巴克禮譯本》直譯做:「恁ê心著縖腰。」咱tùi直譯實在oh得理解伊ê意思。原來,古代ê猶太人tī平常lóng穿長袍,當beh工作ê時就將長袍紮起來,行動比較khah方便。所以án-ne ê動作是表示準備好會tàng行動lah。為tio̍h hō͘意思會tàng清楚傳達,以功能對等做翻譯原則ê「紅皮聖經」kap《現代台語譯本》只好犧牲譬喻式ê表達法,譯做:「恁ê心著準備便便。」
註37:M̄-koh文化改編kap文化轉移(cultural transposition)無kāng款。文化轉移是kā原文ê文化背景轉移到另外一個文化脈絡裡。如:Clarence Jordan ê Cotton Patch Version將「羅馬」轉移做「華盛頓特區」,「約翰的兒子磯法」轉移做「洛克˙強森」等,chit種做法是文化轉移m̄是翻譯,是bē-tàng接受--ê(駱維仁,2001:9)。